燕道成、吴涵在《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4期撰文指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转型”与近年来的“社会数字化转型”带来了“现实社会心态”和“网络社会心态”两种“理想类型”的探讨,深化了对社会心理学的本土化认知。然而,“网络社会心态”的提出仅仅是对“社会心态”概念的简单置换,并未从界定与主体两个维度深入拓展。将“青少年网络社会心态”提炼和建构为数字化社会可供分析使用的“理想类型”,从文化/事件周期、复媒体、青少年趣缘群体或事件群体、意义生成等四个特征的系统性意义上创建和阐释青少年网络心态机制。青少年网络社会心态植根于现实社会心态,受到青少年个人特征、中观结构与宏观环境的影响,是一种复杂且多变的网络文化现象。青少年网络社会心态与社会心态、网络社会心态等其他中心概念既有时代差异,又有内在承袭,为数字时代社会心态比较研究提供了一个可供操作的概念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