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时刻,为系统梳理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云南民族大学于7月12日在昆明举办了“第一届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研讨会”。本次研讨会以“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服务国家民族工作战略需求”为主题,旨在凝聚各方智慧,深入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的路径与方向,为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学科支撑。
会议开幕式由云南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赫诗锦主持,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副司长潘江如、云南省教育厅副厅长王永全、云南民族大学校长王启梁分别致辞。潘江如充分肯定云南民族大学的学科建设成效,并提出三方面要求:一是强化理论自主性,要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要求,立足学校基础和区位特色,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破除西方话语桎梏;二是创新跨学科实践:推动民族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大协同”的研究格局;三是要深化国际交流:依托南亚和东南亚区位优势,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增强国际话语权。
王永全表示,将全力支持学科建设,推动课程体系与教材开发纳入省级高等教育规划,并呼吁高校聚焦“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将学术成果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王启梁表示,立足云南省区位优势与功能定位,依托云南民族大学办学特色与优势开展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是学校服务国家战略的关键举措。云南民族大学将立足“民族性、边疆性、国际性”办学特色,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整合学术资源,构建“理论研究——人才培养——资政服务”三位一体的学科生态,为筑牢边疆民族团结根基贡献智慧。
7月12日下午,来自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暨南大学、新疆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延边大学、黑龙江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14所自主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建设的高校代表召开“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圆桌论坛”。与会代表围绕学科定位、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平台建设、跨学科协作机制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并就加强高校间合作、推动资源共享、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达成初步共识。会议明确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
本次研讨会由开幕式、主旨报告、圆桌座谈、分论坛研讨、以及签约协议和闭幕式六个环节组成。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暨南大学、延边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67家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馆等单位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学科内核、理论体系建构、学科交叉路径、边疆治理等内容进行了阐释。
会议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学科建设的具体建议和意见。在学科定位上,要进一步深化对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明确学科的独特视角和研究方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在课程体系建设上,要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学术研究上,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在学科平台建设上,要建立全国性的学科联盟,完善资源共享机制,搭建学科信息交流平台,为学科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会议的召开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注入了学术思想,标志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学正式迈向制度化实施阶段。云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阮朝奇表示,学校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创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研讨会”高端品牌,定位国内学术交流标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