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传播格局深度重塑、国际话语权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成为学术界聚焦的重要课题。7月12—13日,“大国外交与国际传播”高端论坛暨第七届世界汉语修辞学会年会在青岛召开。大会以“国家叙事·修辞赋能·智能驱动”为核心议题。
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
当前,如何在理解世界、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自信地表达中国,智慧地沟通世界,是中国国际传播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院长毛浩然认为,应以中国元素、世界关注锚定内容选择,用全球视野、家国情怀重塑叙事视角,凭高阶思维、精准表达、精彩叙事锻造话语利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汝东提出话语圈层策略,倡导分众化、阶层化、节奏化表达,突破同声不同感的传播障碍,推动构建具有文化辨识度的中国传播矩阵。
在跨学科协同融合背景下,中国国际传播体系亟须加速实现融通聚智的发展。中国外文局翻译院院长黄玉龙表示,要通过柔性传播,聚焦蕴含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的优质内容,着力打造国际传播精品品牌。凭借准确传神的翻译讲好中国故事。积极拓宽外媒及国际资源渠道,兼顾“静态国际传播”与“动态国际传播”,以精品内容和精品活动为基础,实现传播渠道的涵养。亟须培养具备内知国情、外晓世界、融通中外综合能力的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
在国际传播视域下,对外学术话语体系的范畴要义和语言资源正走向变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姜峰认为,未来国际传播的核心不在“译”,而在“构”,应以功能性话语资源为支撑,构建可理解、可接受、具有延展力的中国传播学体系。
新媒体时代,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视听方式已成为国际传播领域的主要阵地。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俊提出,要高度重视短视频、网络直播、网络评论、网络社会媒介等新兴平台在国际舆论场中的话语权重,构建符合移动传播逻辑的中国形象叙事矩阵。要将青春视角与现实逻辑有机融合,推动国际传播向立体化、场景化、情感化发展。
强化外交语言的逻辑与温度
如何在外交话语中维护国家利益、尊严和战略目标,是一场需要极高智慧、分寸感和战略定力的复杂博弈。毛浩然认为,文化转译、实证武器与逻辑反制的策略组合有助于维护我国在外交对话中的优势。
外交话语深刻影响着外交沟通的精准度、效果乃至国家间关系的走向。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杨明星提出,外交话语应从建构逻辑出发,强化理念全球化、语义本土化、路径多样化。浙江传媒学院教授施旭表示,外交语言并非孤立体系,而是语言、媒介与文化的动态共构。他呼吁“外交语言需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从词汇层面转向系统表达,从政策发布走向文化润泽。
外交话语的运用对国际议程建构产生深刻影响,如何突破“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国际传播困境?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吴瑛提出,强化话语阈值的策略性设计,从他者视角出发,建构能够跨越文化壁垒与传播裂缝的话语桥梁,以提升外交话语在多元舆论场中的可感知性、可传播性与可持续性。
中国语言服务系统跃迁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重构语言生产与认知边界,给国际传播带来机遇与挑战。中国外文局翻译院智能翻译实验室执行主任王华树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推动国家语言服务体系的战略跃升,亟须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信、融合互促的翻译生态系统,增强国家语言能力的科技支撑力与国际传播力。人工智能在提升国家软实力、扩大文化传播、维护信息主权等方面具有战略价值,同时也面临技术自主可控、数据安全、文化适配以及应用伦理等多重维度的复杂问题,需要强化战略规划、构建安全保障体系、推动技术创新、完善标准规范、深化文化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外交论辩是国际关系中的核心活动,既是捍卫国家利益的武器,也是寻求共识的桥梁。江苏大学海外教育学院院长吴鹏建议,建立系统性话语训练机制,以理性、逻辑、共识提升国际语言中的辩证能力与博弈效能。在此基础上,可借助人工智能构建外交论辩智能辅助系统,通过大数据实时监测西方外交论辩中的谬误表达,在对话博弈中实现快速响应与理性引导。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徐明华提出,构建植根于中国本土传播实践的“术语三重过滤模型”,不仅有助于突破西方话语分析的静态范式,更为理解政治话语的流动性提供了分析框架。同时,在实践层面,可以为译名失焦、主题偏移、图式非对称等术语协商困境提出应对性策略,为赋能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可行性路径。
论坛由全球修辞学会、世界汉语修辞学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