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至11日,全国数字文化遗产大会暨第十八届CSIG全国数字博物馆与文化遗产数字化及保护研讨会在安庆师范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主办,主题为“AI + 数字文化遗产”,围绕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智能化传播与技术融合开展深入研讨。会议邀请了来自高校、科研机构及地方政府的专家学者和管理人员参会。出席会议的嘉宾包括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监事长、北京大学查红彬教授,教育部科技委委员、陕西师范大学吴晓军教授,CSIG数字文化遗产专委会主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潘志庚教授,以及铜陵学院、湖北民族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代表,安庆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李岩也出席会议。安庆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李福华、校长彭凤莲会见参会嘉宾,党委常委、副校长申传胜参加相关活动。本次会议共有600余人参会,包括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的代表,以及来自英国、印度、也门等五个国家的外国专家。安庆师范大学多个学院和职能部门师生参会,包括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电气工程与智能制造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人文学院、黄梅剧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等。
大会同期设立七场分论坛,涵盖“三维重建、数字人与人工智能”“AI时代的智慧文博发展”“戏曲数智化保护与传播”“智能感知计算与学习”等主题,聚焦前沿技术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多维应用。实验室成员吕淑娴、王爽应邀出席“戏曲数智化保护与传播”高峰学科建设论坛。会上,吕淑娴老师就其论文《黄梅戏研究动态述评(1994—2024)——基于CiteSpace的CNKI文献可视化分析》进行主题汇报,从文献计量与知识可视化角度分析了黄梅戏研究的学术演进与研究趋势,展示了实验室在传统戏曲文化数字化研究方面的探索与成果。
数字文化遗产的研究与实践,推动了文化资源在数字空间的长期保存与传播,使得文物、艺术、戏曲等传统文化形式得以通过新技术被更广泛地认知与利用。这一领域不仅为文化传承提供技术支持,也在公共文化服务、教育传播和文旅融合等方面发挥作用,是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次大会为安庆师范大学数字人文实验室的进一步建设提供了学术资源和技术借鉴,也为人文学院正在推进的数字人文专业发展提供了经验参考。通过与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的交流,进一步明确了学科发展方向与平台建设路径,拓展了校地合作与人才培养的现实基础。
(版权所有:皖江文化数字化保护与智能处理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