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至6日,深圳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创建40周年系列活动“首届老龄化传播研讨会”在深圳大学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健康传播专委会指导,深圳大学传播学院主办。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与期刊的20余名专家学者就老龄化传播领域的理论创新、实践路径及学科发展等核心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会议现场
与会专家合影
老龄化传播以增进老年人福祉为核心目标,通过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助力全球老龄化治理。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杨洸表示,研讨会是学院健康传播学科建设成果的重要展示平台,期待通过交流,推动学术思想的深度碰撞,为推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贡献传播学智慧。中国新闻史学会健康传播专委会理事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孙少晶表示,研讨会聚焦我国老龄化进程中的关键议题,展现出强烈的本土意识、前瞻视野与学术担当,期待与会学者聚慧赋能,推动老龄化传播学术共同体的高质量发展。
新加坡国立大学传播与新媒体系副教授蒋少海介绍了新加坡应对老龄化挑战的经验,为中国老龄化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他以新加坡女皇镇健康保健区(Health District)项目为例,系统阐释了该项目如何汇聚政府、学界与社区力量,成为全社会参与的健康促进平台。他提出,推动健康长寿的关键在于重塑老龄化的社会叙事,将老年人视为社区的宝贵资源,而非社会负担。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周裕琼提出,为助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传播学研究应将重心从“老年传播”转向“老龄化传播”,将“老龄化”视为宏观基础结构和动态过程,考察全生命周期各年龄群体通过媒介形成的关于“老”的社会文化共识,发掘智能媒体在促进老年人福祉与文化传承中的潜力。老龄化传播研究需践行“重听老人言”的理念,从科学主义转向人文主义,深入老年群体生活田野,重新审视老年人与数字技术的关系。
老龄化社会的诸多议题呼唤传播学的积极介入与回应。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锦辉认为,社交媒体推荐算法在提升信息分发效率的同时,可能会系统性剥夺以老年人为代表的弱势群体获取可靠健康信息的权利。面对这一伦理困境,相较于算法改良,更迫切的是提升老年群体的信息素养,增强其识别低质内容与主动获取权威信源的能力,以打破“算法把关人”的隐性控制,切实保障健康传播的公平性。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熊慧聚焦老年人在数字社会的困境,从能力理论视角出发识别老年人数字贫困的多元类型与成因,呼吁推动精准化的数字支持政策,助力老年人融入数字社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青年副研究员谢兴政认为,农村老年群体正通过多重空间重塑社交网络,而善用“自己人”的网络资源是培育其媒介素养、促进数字融入的关键。
“老漂族”作为城市化进程中随子女迁徙的特殊老年群体,面临生活环境、角色与关系的多重转变。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焦璨发现,在此背景下,应以积极老龄化理念重塑对“老漂族”群体的认知,将其视为具备成长潜力的主体。她呼吁政策制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认知水平与性别差异,推进精准干预。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王艳分析了“老漂族”驯化智能手机的过程,强调需超越“数字赋能”框架,关注老年群体与技术互动过程中的主体建构与意义生产。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任玉琛关注“老漂族”在家庭与社会文化空间的“失语”困境,提出缓解其边缘化的重要路径在于帮助该群体在大众媒介、自媒体及学术生产中积极发声,建立在文化生产中的主体地位。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何琦隽以家庭沟通模式理论探讨隔代抚育家庭中的沟通模式如何影响“老漂族”的生活与精神健康。
老年福祉有赖于多元实践路径的探索。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王茜表示,老年人数字融入绝非简单的技术接入问题,而是一个涵盖技术能力、心理认同和社会互动的多维建构过程。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研究员李思悦深入探究了数字鸿沟背景下来自不同社交圈层的社会支持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提出老年人的数字实践是代际权力在数字空间的重构过程。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张连珊探讨老年群体与智能技术的复杂关系,发现AI陪伴机器人等智能设备提升老年人数字幸福感的关键在于回应其真实的情感需求。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助理研究员孙永健聚焦银发数字鸿沟具有致愈与自愈的双重弥合路径,并提醒研究者需要看到技术迭代催生的新型数字鸿沟。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谢奋分析祖孙沟通对青年的老年化想象的塑造机制,阐述了改善代际关系与重塑文化价值观对于推动老龄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老龄化传播的学科建设有赖于高校与出版界的紧密协作。《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总编戴利朝对与会学者在老龄化传播领域的研究成果给予高度认可,提出研究选题源于生活关切,并表示愿助力老龄化传播学术共同体建设以推动理论创新。《新闻与写作》编辑部编辑李佳咪认为,老龄化传播正经历从边缘到中心的学术跃迁,呼吁以新议题、本土化理论与方法创新破局。《学术论坛》编辑杨彧提出,老龄化传播兼具学术探索与社会服务价值,期刊愿搭建交流平台激活研究创造力,推动理论回应现实需求并彰显中国学术话语权。
与会学者结合自身研究与实践经验,围绕老龄化传播的内涵与外延展开了深入探讨。多位学者表示,当前老龄化传播研究仍面临研究工具匮乏、视角相对局限等挑战,亟需通过开发本土量表、推进行动研究等方式,在方法与视角上实现突破。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助理教授李炳灿建议,应以发展心理学的视角理解老年群体的成长性,焦璨倡导通过设立“老年自我成长工作坊”等形式,将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与会者普遍认为,未来的研讨会不应局限于传播学者的内部交流,而应以更开放、包容的姿态,欢迎来自不同身份与背景的参与者“破壁对话”。周裕琼提出,后续会议可邀请参与学术研究的老年人走进会场,与学者共同参与讨论、分享观点,为老龄化传播学科的发展注入多元声音,推动研究更具生命力与现实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