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第十一届文化、语言与文学国际会议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全球20余所知名高校近200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就“航空航天与数字人文的交汇:探索语言、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这一会议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交流。
会议现场 主办方供图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姜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刘西忠等出席会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徐以中主持开幕式。
张新科在主旨报告中以《侠与义——抗战时期中国人民保护韩国义士风云录》为题,讲述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保护韩国义士的故事。张新科认为,中国人民为保护流亡韩国志士甘冒风险,体现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的“侠与义”,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亲仁善邻、厚德载物。“义”指大仁大义、义无反顾,中国人民对韩国抗日志士的无私保护,呈现出国际主义情怀;“侠”指扶弱锄暴、铁血精神,大批抗日志士在民族存亡时刻,英勇抗日、不畏牺牲的英雄壮举,就是这一精神的具体体现。
据悉,以这一真实历史事实为基础,张新科历时八年创作完成了长篇抗战历史小说《铁语》。他表示,《铁语》作为重温跨越国界的抗战史诗,重要创作目的是“希望通过文学打捞被遗忘的历史细节”。
姜斌在致辞中认为,人工智能赋能的数字人文不仅可用计算性方法查找和提取数据,而且可分析数据、可视化数据,从而创造新的信息,对于加快建设智慧民航、数字航天,以及推动我国“三航”文化国际传播的效能具有重要意义。要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赋能语言、文化与科技的跨学科研究范式,提供思想启迪;为构建适应数智时代要求、兼具人文深度与技术素养的人才培养体系,凝练有效策略;为深化中西文明互鉴、提升“三航”特色文化国际传播的效能和广度,贡献智慧方案。
刘西忠在致辞时提出,语言和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产生与发展根植于文化土壤的滋养。从古至今,文学作品通过对语言的运用和对文化的反映,展现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和审美追求。立足新时代,文化、语言与文学的动态交汇正引领着人类走向联系更加紧密、创造力更加充沛的未来。在全球化浪潮的进程中,航空航天领域作为人类科技发展的前沿阵地,正不断突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将世界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近。数字人文为重新审视文化、语言等人文社科领域的新问题提供了更加多维的视角和方法,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进一步提升汉语、汉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开辟出新的赛道和前景。
会上,与会专家围绕环境议题的传播效能、多文化文学、人工智能与语言研究等前沿领域作专题报告。在分论坛研讨中,参会者分别围绕语言与文化教育、中外文学解读与分析、话语分析与社会语言分析、翻译与跨文化交流、文化创新与语言传承等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通过“航空航天文化”与“数字人文”的深度对话,会议彰显了扎根行业特色、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为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开辟了新路径,为构建包容互鉴的全球文化治理体系注入了强劲的学术动力。
会议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河海大学联合主办,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