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由中央财经大学主办、石景山区人民政府支持的2025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全球财经论坛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以“迈向数智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经济”为主题,深入探讨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对全球经济格局的重塑作用及其催生的新增长点。
深度重塑经济范式
以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数智技术,正深刻改变着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组织结构和商业模式。中央财经大学校长马海涛表示,数智时代的经济范式正经历根本性变革:数据要素以其虚拟性、高流动性和价值倍增性颠覆了传统生产要素逻辑,动摇了以有形资产为基础的财税理论根基;价值创造贯穿消费、交互、共享等全过程,使得税基界定、税源归属与价值衡量日益复杂;经济活动的跨国界特性也对基于地域管辖权的国际经济秩序构成直接挑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则深入剖析了科技、产业、金融三者的动态演进关系。他提出,三者虽各有运行范式,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循环模式。当前,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深刻改变着产业和金融生态,亟须构建与之适配的科技金融体系。
面对数智浪潮,与会学者强调,需深化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全方位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放大数字经济的倍增效应。中国工程院院士凌文表示,全国已有近400个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渗透率超40%。数字技术正赋能银行业更客观地评价企业信用、实现智能化风控,并催生服务新范式,带来革命性创新机遇。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江小涓提出,在全球化波动背景下,数智技术正成为推动新一轮全球化的核心力量。中国正以更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构建新优势,通过数字平台赋能中小企业出海、推动文化产品服务全球,并以数字研发平台和云工厂激发跨国协同创新。中国将持续为全球分工优化、绿色转型与治理合作贡献力量。
改革传统货币金融体系
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里克·马斯金阐述了区块链的核心价值。他认为,区块链作为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分布式账本技术,能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信任缺失及隐私泄露问题,提升市场机制设计的有效性、隐私性与可信性,在医疗记录共享、公司治理和物流优化等领域前景广阔。他主张未来金融体系应以中央银行数字货币为主体、区块链为重要工具,私人加密货币则需在严格监管下有限发展。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从宏观管理角度提出建议。他认为,实现高质量发展需推动公共财政向公共金融的理念转变。政府应树立长期资产负债表管理理念,从关注短期收支转向长远动态平衡。通过发行国债置换地方债,缓解地方政府压力,为城镇化建设和公共服务升级提供资金支持,激发增长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