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第二届敦煌文献与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学术研讨会在西北民族大学举行。与会专家围绕敦煌文献与多民族文化交流、敦煌少数民族文献整理研究等议题进行了深入学术交流,共同探讨敦煌文献的文化价值与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
与会专家表示,作为中华文明重要遗产,敦煌文献与石窟壁画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的宝库,也是展现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西北民族大学副校长王建华表示,敦煌的历史就是一部多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也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不断交流互鉴的历史。敦煌出土的众多文献记载了古代丝绸之路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故事。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孙伯君认为,敦煌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吸纳、包容、融会周边的各种文化因素。以敦煌石窟艺术和敦煌文献为代表的敦煌文化遗产,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以及共生精神,实证并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
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部长杨富学表示,敦煌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区和中外文化的交汇之地。在敦煌发现的7万件古代文献中,除汉文外,还有丰富的吐蕃文写卷,另有突厥文、回鹘文、于阗文、粟特文、西夏文、八思巴文等多种文献,为我们认识历史上敦煌及河西地区民族的历史文化,尤其是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全面梳理敦煌文献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实,深入挖掘文献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汇聚强大民族复兴精神力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西北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名誉院长才让表示,从更广阔的视域上看,敦煌是贯穿欧亚大陆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地带,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类型的多元文化在这里进行了长时期的交汇交流、对话依存与沉淀,文化特色上表现出鲜明的开放、多元的风格,是东西方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生动缩影和典型例证。
进一步加强敦煌文献研究,对于揭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白玉冬说,应加强对敦煌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以新视角、新方法挖掘敦煌文献的文化价值,为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渊源提供学术支撑,为加快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贡献智慧。
会议由西北民族大学主办,西北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西北民族文献研究基地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联合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