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8日,“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武汉大学副校长陆伟教授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欢迎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刘作奎、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余敏友教授、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杨国安教授先后致辞。
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胡德坤指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是战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成功典范,更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杰出案例。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荣誉资深教授徐蓝从全球视角审视了中国十四年抗战的意义,她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具有反法西斯的正义性质,其胜利确立的基本原则,形成了制约和预防世界大战、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多维机制,进而推动了战后世界的和平与进步。日中关系学会副会长、日本名古屋外国语大学教授川村范行对战后日中关系的和平发展进程进行了回顾与分析。他倡导两国应重温邦交正常化的初衷,重申“日中不再战”的原则,并借鉴法国与德国和解的历史经验,推动构建一个覆盖整个东亚地区的“和平机制”。
江苏大学全球发展与安全研究院理事长徐步指出,二战后构建的国际秩序正遭遇重大挑战。他呼吁对于战后世界秩序进行改革,并从扩大国内需求、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实施“三大全球倡议”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历史系教授亚历克西斯·杜登深入探讨了日美两国在战争历史与记忆方面的认知差异。她特别提到,记忆不等于真实的历史,只有通过诚实的反思,我们才能共同构建一个道德的未来。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吴志成表示,当前百年变局下单边主义抬头,战后国际秩序遭遇严峻挑战。中国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推进平等有序多极化和普惠包容全球化等。他特别强调,台湾回归中国是战后世界秩序的组成部分,任何“台独”分裂活动都是对战后世界秩序的背离。美国佛蒙特大学高级讲师安德鲁·布坎南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最早可以追溯到日本1931年对华战争。他认为,中国抗战对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中的胜利作出了实质性的贡献,中国战场成功地牵制了日军大量士兵和飞机,消耗了日本大部分后勤供应。河南大学原副校长孙君健教授指出,二战结束已近80年,对日本的处置仍存在战争责任追究、领土主权争端、历史认知分歧三大未解难题。
学者们围绕“战时中国与世界”“战时问题研究”“二战与战后秩序”等多个议题进行了精彩发言、深刻探讨。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院长阿维杰特·班纳吉教授,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原贵美惠教授,英国学术院院士、埃克塞特大学理查德·奥弗里教授,美国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泰迪·乌德里克斯教授等分别以“泰戈尔和抗日战争”“帝国的崩溃:东亚边界变动与霸权重组”“中国与世界危机1931-1945”“强奸——日本的战争武器”等为题进行了大会发言。中国世界近代现代史研究会会长梁占军教授、南京大学张生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徐勇教授等多位专家也都进行了精彩的发言。
会议闭幕式由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助理关培凤教授主持,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会长林利民教授总结。林利民表示,此次盛会国内外学者济济一堂,会议讨论充分热烈,涌现出许多新观点、新成果。报告中既有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多维度研究,又将战时与战后二战史的研究紧密结合,还兼具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有机统一。
与会的国内外专家们呼吁学界以史为鉴,贡献学术智慧,为东方主战场的历史意义和维护战后国际秩序提供更多理论支持。
本次会议由武汉大学主办,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协办,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和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承办。来自美国、日本、英国、俄罗斯等国家的知名专家学者,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史迪威研究中心等十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近60人与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