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会学者合影
6月27日,“中国学术原创的未来”学术论坛暨朱国华教授《漫长的革命》新书发布会在兰州大学举行。朱国华的新著《漫长的革命:中国学术原创的未来》(上海文艺出版社,2025年4月出版)尝试厘清文艺学的学科构建及发展脉络,围绕“文艺学的反思”“文艺事件与思想实验”“回归文学现场重审中国学术原创的未来”三个问题域展开具体论述。来自华东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兰州城市学院、兰州大学等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对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会议由兰州大学文学院、兰州大学文艺评论中心主办,会议开幕式由兰州大学文学院院长李利芳主持。
兰州大学文学院院长李利芳
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程金城
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程金城在致辞中认为,原创性是学术研究的崇高目标和理想境界,有无原创性是衡量学术研究价值大小的重要因素,一百多年来中国学术史在这方面既有辉煌成就也有深刻教训,它们虽然已成过往,却对当下和未来学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和启示性。而在人文学科,文艺学具有跨文化跨领域的特殊性,其原创性更为重要也更加艰难。在这些方面,朱国华已经走在前面,《漫长的革命:中国学术原创的未来》体现了他的学术思想:一是对学术原创的过往有理性的反思和未来的前瞻;二是对学术原创的关键问题有清醒认识;三是对学术原创有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具体且有深度的研究;四是提出具有原创性的概念和命题,其阐释具有引领性和可操作性。
上海文艺出版社副社长李伟长
上海文艺出版社副社长李伟长在致辞中表示,《漫长的革命》不仅是一部理论研究的著作,也是一本幽默的对话与行动之书。朱国华既与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比较文学以及艺术史上的名家展开对话,也与同时代的学者展开深层对话,最重要的是与读者对话。他认为要将优秀的西方理论中国化,将优秀的中国传统学术资源现代化,认为一个古老文化的脱胎换骨、凤凰涅槃,是一场漫长的革命,这也是学人和出版人共同的使命。
专题研讨环节由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大桥主持。兰州城市学院文史学院教授韩高年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提出了朱国华学术成长与《漫长的革命》之间的思想关联,将新著置于时代发展的历史语境之中进行考察,无论是早期聚焦西方文艺理论的中国化,还是后期转向更宏观的学术体系建构,朱国华从教材、学科体系、具体问题等方面对文艺学展开深入反思,通过重释经典文本强调学术原创需追本溯源。西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马世年认为,这本书的出版适时呼应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要求,该书在传统学术的现代化与学术史新的书写方式两个向度上具有理论探索的前瞻性。西北师范大学中外写作中心常务副主任徐兆寿评价《漫长的革命》兼具理论研究与实践观察,擅长以新话题激起文艺理论与当代文学界的强烈关注,但在学术本土化与文化融合的问题上,尚需汲取传统资源,打破现代学科之间的分裂,重建“大文学”体系。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多洛肯深入剖析《漫长的革命》中的致思路径,认为其以反思社会学为基石,结合布迪厄场域理论、埃尔金思想实验范式来构建批判体系,既借鉴西方理论,又切入了中国学术在学科断裂与评价机制等方面的矛盾。
从左至右依次:韩高年教授、马世年教授、徐兆寿教授、多洛肯教授、古世仓教授、王大桥教授
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魏宏远表示,新著激活了对“原创”的内涵及边界问题的思考,以细腻的理论解读,深刻展现了中国文学思想演进的历史脉络。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建军与郭茂全从文学学科的未来发展出发,认为在当下社会,文学教育应当如何引导大众,此书提供了启发。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艳认为,朱国华将文学场域等概念引入中国文学研究,结合中国语境加以重构,打破了人文学科的壁垒,这种以跨学科视野与批判性反思见长的学术研究为中国化的理论建构提供了方法论。
从左至右依次:程金程教授、张进教授、郭茂全教授、魏宏远教授、杨建军教授、王艳教授
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刘文江、赵晓珊、周仲谋聚焦朱国华所关注的学术原创的问题,认为新著积极面对西方文艺理论和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分裂的状况,为未来文艺学的研究打开了一个指导性的研究方向,有利于推动中西学研究的融通,助力中国化学术体系的建构。兰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杨许波、王莹、傅钱余认为,朱国华亲切自然的文风为理论书写提供了重要启示——理论的高度并不以晦涩语言为前提。兰州大学文学院讲师乔雪、漆飞认为,《漫长的革命》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西方学术资源,其国际化视野最终指向的是推动国际学术对话这一核心目标,既表明了理论的介入性力量,又为文艺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可行路径。
从左至右依次:刘文江教授、赵晓珊教授、周仲谋教授、杨许波副教授、王莹副教授、傅钱余幅教授
王大桥教授在论坛专题研讨总结中表示,各位学者对《漫长的革命》的剖析深入且细致,既挖掘其思想内核也提出批判性见解,但仍存未竟议题,比如如何以“与”的关系性思维打破本质主义研究的桎梏,成为亟待破解的理论难题。
从左至右依次:乔雪讲师、漆飞讲师、余凯编辑
会议闭幕式由郭茂全主持,韩高年与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进分别作总结发言。韩高年认为,论坛在回望学术传统的基础上,直面当下人文学科的困境,批判性地思考当代,与会学者们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发表了极具启发的见解。张进认为,朱国华的学术著作对中国文艺学的未来发展具有深刻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教授朱国华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