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创作与翻译”
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6月28日,“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创作与翻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举行。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柏峰代表学校致欢迎辞。他表示,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文学创作与翻译生态,既带来新的可能性,也伴随法律伦理等新挑战。学校高度关注科技发展进程中的制度构建与价值平衡,外语学院举办这次研讨会体现了学术前瞻性。他特别提出著作权归属、数据伦理、翻译责任界定等关键问题,强调应善用AI技术,同时坚守人文精神与创作初心。

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会长刘军平回顾了湖北译协40余年的发展历程及成就,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创作与翻译面临新挑战,亟需反思文学生产与传播方式,警惕文学工具化倾向,重建人文精神家园。

会上举行了“南非文学译丛”新书发布仪式,目前推出了第一辑,包括扎克斯·穆达的小说《红色之心》《与黑共舞》《祖鲁人在纽约》,艾勒克·博埃默的小说《血脉》和《尼罗河宝贝》五部。

研讨会设作家组、翻译家组、批评家组和学者组进行专题研讨。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刘醒龙通过案例阐明文学创作的本质在于作家以“独立不羁”精神实现自身与作品的独特融合。

牛津大学教授艾勒克·博埃默剖析翻译过程中由第一层源语言的结构、意象、措辞、民间传说和口头文学,到第二层的语言如市场语言英语,再到第三层语言如普通话中间可能出现的问题。

法国龚古尔文学奖评委杜青钢在报告中表示,当代写作应由“形似”转向“神似”,通过语言节奏、意象叠加与表达方式的创造性变形,突破语言的天然局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赵军峰尝试厘定中国法律文学的内涵与范畴,廓清相关突出研究问题,明确法律文学外译之于法治中国形象重构的重要意义,并提炼机制原理与通则模式。

西安外国语大学教授党争胜从生成式人工智能“主体性”和“创造性”的不足出发,强调人工翻译在文学作品翻译实践中仍然是机器翻译不可替代的。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宋炳辉认为那些主要基于强对应性关系的解决方案,在面对作为翻译语料—文本的文学、思想、哲学类的语际弱对应性文本时,其有效性显然有所不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汪世蓉在《文学翻译中文化互鉴与互通——南非译丛(深圳出版社)翻译项目报告》中,介绍译丛为读者及学者看见一个真实鲜活的南非提供了全新的观察视角。

  • 主       管: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       办: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智力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
  • 出       版: 陕西出版传媒集团报刊有限责任公司
  • 编       辑: 《西部学刊》编辑部
  • 编辑委员会主任: 石鸣
  • 编辑委员会副主任: 叶子
  • 执行主编: 朱希良(上半月)赵良(下半月)
  • 编辑一部主任: 朱希良(兼)
  • 编辑二部主任: 赵良(兼)
  • 综合服务部: 李功(主任)付小梅(副主任)严丽洁
  • 数字出版部: 邢恬恬 袁宝燕
  • 责任编辑: 杨军 雷智勇 冯小卫 王宝林 张震 王军峰 杨超 王延河
  • 编辑部电话/传真: (029)89520620
  • 网       站: www.xbxkzz.com
  • 投稿邮箱: xbxkbjb@126.com

西部学刊杂志社版权所有

备案号:陕ICP备17004592号

社址:西安市高新区沣惠南路34号新长安广场B座903室

邮编:71006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