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以“全球变局下的中国与巴尔干”为主题的第二届全国巴尔干研究学术论坛在京举行。首都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邱运华教授主持开幕式。
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马力耕教授指出,在新时代背景下,区域国别研究肩负着服务党和国家对外开放大局的重要使命。首都师范大学作为国内较早涉足该领域的高校,将继续发挥“人才特区”政策优势,弘扬攀登精神,致力于将区域国别学打造成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新增长点,在服务国家现实需求的同时,服务于北京“四个中心”建设。
中联部原副部长于洪君表示,巴尔干地区地处欧亚大陆地缘政治枢纽,其研究对理解全球权力格局演变具有关键意义。他高度评价了首都师范大学国别区域研究院在系统译介巴尔干国家著作、推动巴尔干基础研究和对策研究方面所做的扎实工作,并期待中国学界能产出更具开放性、建设性和可持续性的巴尔干研究成果。他呼吁学术界以历史纵深视角构建中国特色的巴尔干学,为国家外交决策提供智力支撑。
首都师范大学国别区域研究院首席专家马细谱研究员深入辨析了“文化”与“文明”的学理关系,指出巴尔干文明作为欧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根脉源自古希腊,并在拜占庭、奥斯曼及中世纪斯拉夫国家等多元力量交织中演进。他系统阐释了巴尔干地区作为文明交汇地带的独特性,并指出巴尔干地区的冲突本质上并非文明对抗。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欧盟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崔洪建教授提炼了巴尔干作为“大国争夺的破碎地带”“多元文明交互地带”和“经济依附发展区域”三大特征。他指出,“多重极化”不仅体现在全球权力离散转移,也表现为欧洲内部政治右转对巴尔干政局的深刻影响。
首都师范大学国别区域研究院特聘教授孔凡君基于实地考察,认为从地缘视角研究现代巴尔干不宜过度复杂化,同时呼吁学术研究需超越单一民族叙事和语言限制,走向真正的跨学科复杂化。
国际关系学院林利民教授认为,当前环境为巴尔干国家战略自主提供了空间,建议通过匈塞铁路、中希港口合作等项目深化互联互通,将巴尔干纳入欧亚大陆桥建设的关键节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邵滨鸿研究员以杜布罗夫尼克为案例,揭示该城在复杂地缘环境中“自居边缘”避王权冲突、贵族共和制的节制理性、“对强者称臣不失主权”的平衡外交、文化语言宗教包容、海洋经济活力以及强化武装防御等生存智慧。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研究员从战略高度探讨了当前国际秩序、中欧关系以及中国与巴尔干国家关系等重要理论概念。他指出,当前多极化的国际秩序遭遇严峻挑战,中国与巴尔干国家关系作为中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来自欧盟、美国、俄罗斯等大国或区域因素影响,应聚焦务实合作,力促“一带一路”倡议与欧洲“全球门户”战略实现机制协调,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扎实推进与巴尔干各国间的双边合作。
首都师范大学国别区域研究院院长梁占军教授讨论了构建“区域国别学”意义上巴尔干研究的必要性。他反思了传统学科壁垒下研究呈现的局部性、单一视角局限,指出区域国别学作为交叉学科,核心在于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单一学科无法解决的现实问题,是研究范式的“升级换代”——从知识构建转向知识应用同时呼吁构建跨学科的巴尔干研究知识体系,推动学术研究与国家需求的深度结合。
下午的分论坛学者们分为四个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梁占军在总结中回顾了国别区域研究院的创立背景和历史沿革,强调目前研究院聚焦区域国别理论与方法、巴尔干研究、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三个核心研究方向,实现了从理论探索向应用研究的成功转型,在人才培养方面未来将强化中青年学者培养,打造平台品牌活动,促进学界交流。
与会嘉宾认为,本届论坛为全国学者搭建了宝贵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兼具历史纵深与现实关怀的学术对话,不仅能够深化对巴尔干地区特殊性的理解,更能为构建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贡献中国智慧。
论坛由首都师范大学国别区域研究院主办,来自全国各地30多家单位的60多名专家学者与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