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雅静在《西部学刊》2025年第12期撰文指出:海德格尔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中将马克思的“异化”概念纳入存在论视野,认为其虽触及历史本质维度却仍囿于形而上学框架,并指责马克思未能突破主客二分的主体性哲学传统。对此,提出双重反驳。第一,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具有本体论意义,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强调感性对象性活动对意识内在性的突破,将劳动视为现实个人的物质生产而非抽象思维活动;《德意志意识形态》更通过实证方法确证生物学因素与物质生产的优先性。第二,马克思通过“感性——对象性活动”打破意识与存在的循环,既超越黑格尔将对象化等同于异化的观念论,也突破了笛卡尔式主体性哲学框架。因此,海德格尔的误读源于其未能理解马克思劳动概念对传统形而上学的革命性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