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建言区域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5月10—11日,2025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年会暨新时期中国区域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暨南大学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新质生产力与区域高质量发展、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推动区域结构跃迁与能力再生

四川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丁任重认为,国家战略腹地是融合安全保障与发展支撑的复合型空间单元。他表示,战略腹地应在应对地缘冲突、全球产业链重构中承担产业备份、科技策源与绿色发展的核心职能,为筑牢国家安全底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提供空间支撑。

在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孙久文看来,沿海地区作为中国经济的“压舱石”,在经济体量、产业结构和基础设施方面具备显著优势。面对新一轮发展需求,应依托科技创新、产业协同、交通一体化与生态治理等,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他表示,沿海经济大省应在科技与产业融合中挑起大梁,发挥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与示范作用。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贺灿飞认为,区域发展是一个多主体、多过程协同演化的系统,应注重制度环境塑造、知识网络重构和“精明专业化”战略引导,推动区域实现结构跃迁与能力再生。

“央地战略互嵌”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形成的一条重要路径。宁波大学商学院执行院长钟昌标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嵌入性视角出发,认为地方应在战略规划、资源配置和制度建设等方面与中央实现高效协同。中央负责方向把握与制度供给,地方因地制宜强化政策执行、构建功能平台,形成高效互动、权责对称的嵌入式治理机制。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覃成林认为,区域经济多极网络空间组织是多个增长极与空间经济网络通过空间组合、功能互动,形成一体互利共生关系而衍生出的一种区域经济空间组织。

构建中国特色区域治理范式

城乡融合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刘荣增运用经济、人口、社会、空间与生态五大维度的指标体系,分析了四大区域的城乡融合发展情况,表明东部城乡融合水平整体领先,而中西部及东北地区仍面临协同不足与核心极化等问题。因此,他建议通过制度创新与差异化政策推动多维系统协同,建立跨域合作与系统保障机制。

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张学良探讨了桥梁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认为桥梁作为突破地理障碍、支撑交通网络的关键节点,在带动投资、改善交通、促进要素流动与空间一体化方面有显著效果。他表示,桥梁是区域能力体系中的重要支点,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空间联通保障。

南开大学战略发展部部长李兰冰梳理了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演进脉络,认为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双重目标的融合实现。应立足空间结构优化、产业链协同与要素有序流动,运用大数据与文本分析方法提升政策评估的前瞻性与精准度,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区域治理范式。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区域经济与投资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邓宏兵聚焦典型与关键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认为要以“源头治理”为核心理念,构建从生态保护、制度供给到公众意识提升的系统性治理框架。通过绿色转型实践与理论创新的协同发力,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生态支点与制度基础。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安树伟分享了《中国区域经济学》教材建设成果。据介绍,该教材立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践和理论创新,尝试构建中国区域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

会议由中国区域经济学会、暨南大学共同主办,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承办。

  • 主       管: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       办: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智力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
  • 出       版: 陕西出版传媒集团报刊有限责任公司
  • 编       辑: 《西部学刊》编辑部
  • 编辑委员会主任: 石鸣
  • 编辑委员会副主任: 叶子
  • 执行主编: 朱希良(上半月)赵良(下半月)
  • 编辑一部主任: 朱希良(兼)
  • 编辑二部主任: 赵良(兼)
  • 综合服务部: 李功(主任)付小梅(副主任)严丽洁
  • 数字出版部: 邢恬恬 袁宝燕
  • 责任编辑: 杨军 雷智勇 冯小卫 王宝林 张震 王军峰 杨超 王延河
  • 编辑部电话/传真: (029)88814750
  • 网       站: www.xbxkzz.com
  • 投稿邮箱: xbxkbjb@126.com

西部学刊杂志社版权所有

备案号:陕ICP备17004592号

社址:西安市吉祥路168号豪盛时代华城4号楼15A02

邮编:710065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