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全球视角下的中世纪研究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5月10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的“全球中世纪”工作坊在北京召开。与会学者围绕“全球中世纪”的概念、方法与挑战展开讨论。

学者们一致认为,在全球语境下,中世纪研究正发生变革,主要体现为跨区域的比较与关联成为重要方法论,打破“欧洲中心主义”传统叙事,构建多元的“全球叙事”;需重新审视不同文明的中世纪历史分期,建立平行、多元的分期体系;欧洲中世纪与中国中古史研究在“全球中世纪”框架下有望开展新联通;中西比较研究也将成为新发力方向,共同推动中世纪研究迈向更加广阔深入的全球视野。

比利时根特大学教授史蒂文·范德普腾提出,“全球中世纪”意指在21世纪,中世纪研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研究领域。随着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中世纪研究在史料挖掘、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视角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然而,它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如何摆脱欧洲中心主义的束缚、如何整合多元的材料与语言资源、如何更新研究方法论、如何适应术语的变化等。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教授刘林海表示,“中古”或“中世”的说法见于中国古代典籍,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史学概念。19世纪末以降,随着西方历史分期法的引入,其内涵逐渐发生变化,也被用于中国历史的研究乃至分期。外来的“中世纪”概念逐渐成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并与封建等概念、问题深度融合,既深化了对中国历史和文明的认识,也见证了中国现代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发展历程。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腾认为,21世纪以来,全球史研究促使研究者从跨文化接触与制度性交织的角度重新审视中世纪时期的世界。研究应关注其独特的结构特性与思想动力,而非仅将它视为现代全球化的前奏。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青年学者吴愁提出,全球史的兴起推动了中世纪研究的“全球转向”,这一转变带来诸多突破性进展。研究者不再局限于民族国家的叙事框架,而是积极探寻跨地区、跨文化的联系与交流,揭示出世界在现代全球化之前就已经紧密相连;中世纪研究的地理边界得到显著扩展,从传统的欧洲中心扩展到更广阔的世界范围,涵盖欧亚大陆、东亚、南亚、非洲和美洲等地;传统的欧洲中心论历史观被打破,多元中心的历史书写逐渐成为主流。在研究方法上,“比较”“关联”成为核心方法论,“纠缠”等成为核心词,跨学科合作成为必然,数字人文乃至AI数智科技也在这一领域得到持续推广。

与会学者强调,尽管“全球中世纪”这一概念尚未发展为成熟的学术范式,但其独特的跨文明视角已然展现出强大的学术价值,对于推动中世纪史与全球史的对话具有重要意义。

  • 主       管: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       办: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智力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
  • 出       版: 陕西出版传媒集团报刊有限责任公司
  • 编       辑: 《西部学刊》编辑部
  • 编辑委员会主任: 石鸣
  • 编辑委员会副主任: 叶子
  • 执行主编: 朱希良(上半月)赵良(下半月)
  • 编辑一部主任: 朱希良(兼)
  • 编辑二部主任: 赵良(兼)
  • 综合服务部: 李功(主任)付小梅(副主任)严丽洁
  • 数字出版部: 邢恬恬 袁宝燕
  • 责任编辑: 杨军 雷智勇 冯小卫 王宝林 张震 王军峰 杨超 王延河
  • 编辑部电话/传真: (029)88814750
  • 网       站: www.xbxkzz.com
  • 投稿邮箱: xbxkbjb@126.com

西部学刊杂志社版权所有

备案号:陕ICP备17004592号

社址:西安市吉祥路168号豪盛时代华城4号楼15A02

邮编:710065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