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区域国别学研究分会成立大会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会议由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倪海东主持。来自全国72所高校200余名从事区域国别研究的会员代表出席会议,共同见证分会的成立。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吴英策代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宣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关于同意成立区域国别学研究分会的批复》。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李楠在致辞中肯定了分会作为学术与政策结合的产物,对于推动国家间相互理解、合作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梳理了学科研究的七大任务,一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学术支撑,二是助力“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发展,三是服务“三大全球倡议”的实施,四是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五是关注“全球南方”的发展需求,六是深化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七是支撑教育强国规划纲要的实施。他提出为完成上述目标,理事会、秘书处、分会应完善组织建设,强化理论武装;加强新型高端智库建设;促进国际交流合作,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区域国别研究中心;打造“政产学研用”品牌活动,搭建高质量协同创新平台。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栾宗涛在致辞中表示,区域国别学研究分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区域国别学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他对分会建设提出三点希望,一是构建高水平交流平台,打造区域国别学研究的重要学术枢纽;二是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打造有影响力的新型智库;三是加强产学研合作,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他鼓励分会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的引领作用,成为推动区域国别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强力引擎和关键力量,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作出新贡献。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周莉在讲话中表示,区域国别学研究分会的成立恰逢其时,将进一步为学科建设凝聚智慧,为咨政服务汇聚力量,为国际合作搭建平台。她希望分会发挥平台作用,提升学科建设创新研究能力;发挥渠道优势,提升咨政服务的应急响应能力;发挥整合优势,提升学生的生态构建涵养能力。她期待分会将分散的学术力量转化为系统的国际科研网络,构建全球区域国别研究的共享平台,推动区域国别研究学术共同体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助力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北京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翟崑在致辞中提出区域国别学服务于我国“一带一路”的功能和作用,一是助推“一带一路”成为可传播的公共知识体系,二是为“一带一路”提供“疑难杂症”的解决方案。他还建议高校开设“一带一路”实践与理论、智库理论与实践课程,以实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融合。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段鹏提出,将分会建设成为全国高校有组织科研的合作平台、国际人文交流的重要窗口和咨政谏言、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渠道,做好党和政府可信赖的思想库和智囊团。倪海东在发言中表示,分会建设的三大重点方向,一是聚焦发展战略,服务国家大局;二是瞄准学术前沿,引领学科发展;三是培养全球视野,加强国际合作。他表示,分会将以担当精神,锚定学科发展坐标,深耕人才培养创新,打造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的学术高峰,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国际话语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书写新时代区域国别学的新篇章。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郑承军分享了对区域国别学建设的五点思考,一为向下扎根,二为“升维”交叉,三为落实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四为世界通首先是语言通,五为中国区域国别学的取胜之道在于整体性。
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院长常晨光认为,今天是中国区域国别学学科史上一个非常值得铭记的日子,区域国别学研究分会能够为中国的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奉献更多公共产品,能够创新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回应时代需求、国家需要和学界关切,能够将区域国别学交叉学科特征反映在各项合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