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仰韶文化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研讨会”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举行。来自考古与文博机构的与会代表广泛交流仰韶文化遗址的发掘和保护实践经验,并就未来申遗工作形成共识,共同发起《仰韶文化遗址联合申遗渑池宣言》。
104年前,仰韶文化的发现拉开中国田野考古的序幕,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100余年来,经过数代考古人的接续奋进和不懈努力,仰韶文化取得诸多重要考古发现和丰硕研究成果。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魏兴涛介绍,目前全国已发现仰韶文化遗址超1万处,分布地域广大,涵盖10余个省份,延续时间达2000余年,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是中华文明的主干性考古学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近些年,随着“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的开展,仰韶文化取得一系列考古新发现和新成果。如灵宝城烟遗址发现仰韶早期带回廊的大型建筑、由两道墙和壕沟组成的年代最早的防御体系;北阳平遗址发现数座仰韶中期的大型五边形房屋建筑和人工壕沟;渑池仰韶村遗址发现仰韶晚期的大型房屋建筑、“混凝土”地坪和大型人工壕沟等。巩义双槐树、郑州大河村、宜阳苏羊等遗址也取得重要考古收获,发现许多丰富的仰韶文化遗存,见证了多元文化交流。陕西、甘肃、山西、河北、宁夏、内蒙古等省(自治区)的仰韶文化考古发现同样引人注目。仰韶文化多学科、多技术研究成果丰硕,酿酒、丝绸、制陶、生业经济、人类生存状况、天文和地震考古、动植物资源利用、人地关系、面貌复原、古DNA研究等取得诸多新进展。
会上,来自仰韶文化分布地区的参会代表对仰韶文化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了交流研讨,揭示了各地仰韶文化遗址在共性基础上的区域性特征,反映了仰韶文化时期区域间的互动关系。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秦安大地湾、夏县西阴、武安赵窑、三门峡庙底沟、灵宝西坡、汝州阎村、濮阳西水坡等仰韶文化聚落遗址,既是仰韶先民生息繁衍的美好家园,又是仰韶文化丰富内涵的物化载体。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仰韶文化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将有力促进仰韶文化遗存保护传承创新事业高质量发展。
研讨会由仰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联盟、三门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联合主办,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等机构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