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
袁 艾 清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主持人:
郭峻赫 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教授
内容摘要:
本讲座深入探讨了早期中国的非语言交流,首次对古代中国的非语言交流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书中考察了多种非语言信号,如沉默、笑声、叹息、注视和失态,以及身体动作、面部表情、人际距离和声音,从而打破了仅依赖言辞作为文本证据的传统论证习惯。研究表明,非语言交流在早期中国的叙述中被广泛认知并有意识地运用,常常表达意图和态度。古代中国所记录的非语言交流,其核心作用并不在于跨文化情感的身体表达或共识信息的传递的符号传递,而是在于强调人际关系的多样性与变动性。一个简单的微笑可能会在特定情境中消融既定的政治权力结构;一次沉默则可能将君臣关系无声地转化为师生交流;一唱三叹可以同时传达了遗憾、批判与劝谏,一种不符合礼仪的行走方式可以否定言语的有效性和作为认知者的能力。非语言信号的线索提醒我们,在分析言说时,需要关注其“交流关系”,这与交流者在社会、政治及家庭中的角色关系有所不同。这些非语言信号揭示的交流关系,既可以与言语论证相辅相成,增强说服力,也可以挑战论证性语言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本书第一章展示了早期中国非语言交流的类型学,说明其在哲学、历史和轶事文本中的普遍性与多样性。第二章聚焦于沉默,分析其表达态度和促进说服的作用。第三章强调道家对非语言线索和交流噤声的敏感性。第四章则从文本接受的视角,探讨非语言线索在自我呈现和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并指出关于孔子非语言线索理解的持续争论。结论部分讨论了非语言交流如何深化我们对关系性和交流敏感性的理解。
主办单位:
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
讲座时间和地点:
2025/04/24 16:00-18:00 腾讯会议 146-184-079
信息来源: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