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勇健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2期撰文指出:中国传统美学渊源于礼乐文化。礼乐文化使中国美学表现为体道美学、士人美学、修身美学。道是对礼乐文化的解释和发挥,士是从礼崩乐坏的社会境况中诞生的知识分子,修身是礼乐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体道型美学区别于西方的求知型美学。西方美学重在理解/认知,中国美学重在体验/感悟。体道美学主要表现为儒家的“文以载道”和道家的“道艺合一”。士“志于道”,并以道与“势”相抗衡,以此见出士人精神或士人风骨。士人美学不同于西方的精英美学,是一种体现士人精神、彰显士人风骨的美学。中国美学特别重视“品”,可能源于士人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国士人强大的修身传统,使得中国传统美学也成为修身美学。修身哲学的“境界和工夫”这对概念,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概念。先修身再从艺,这是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体道美学、士人美学和修身美学三者是合而为一的,若要强行区分,那么可以说,体道需妙悟、讲境界,士人重风骨、格调和品位,修身靠工夫、常养气;悟、境界、风骨、格调、品、工夫、气,因而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