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钟捷在《历史研究》2024年第9期撰文指出:17世纪末到19世纪初,德意志启蒙学界的中国知识生产形成五种论调:“互补论”、“一致论”、“多样论”、“停滞论”和“幼稚论”。对此,学界常见的解释框架有三种:“东方主义”、“汉学主义”和“多元现代性”。它们各有所长,但也存在认识局限。“多源现代性”是从全球思想史角度提供的补充性解释框架,认为中欧文化相遇造成的思想交融覆盖了多种样态,德意志启蒙思想家的中国知识生产是一种复杂的“叠加态”,现代性的起源和发展是某种“纠缠态”。传统与现代交融、东西方贯通,是全球现代性起步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