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璐、房国铮在《西部学刊》2024年第21期撰文指出:以往仅被视为修辞手法的隐喻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在认知语言学研究领域中引起了现今热潮。以“秋”为例,由其最初字形形成了四季之一——秋天的意象,进而扩张了“收获”之意。在中日两国文学作品中均可见悲愁、收获的目标域,但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两国文化背景和表达习惯的不同。由此可见,文化成为影响隐喻表达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