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
杨简茹 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授
主讲人简介:
杨简茹,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授。致力于20世纪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研究,同时关注艺术批评方法论。出版专著《笳吹弦诵在山城——昆明城市文化研究(1937-1945)》(清华大学出版社)、译著《中正之笔:颜真卿书法与宋代文人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译著《100个改变平面设计的伟大观念》(中国摄影出版社)、编著《民国摄影文论》(中国摄影出版社)等。在《美术观察》《文艺理论与批评》《中国书法》《艺术设计研究》《光明日报》《中国艺术报》等国家核心期刊和主流媒体发表学术论文和艺术批评70余篇。
主持人:
祝 帅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内容摘要:
1949年以后,古城北平转变为新中国的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作为北京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心,从一个禁闭的皇家区域转变为一个政治活动和视觉展示的开放空间。北京陆续开展了以天安门为中心的一系列国家形象的建设工作。创造新中国的形象必须有相应的体制来保证新中国美术在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宣传等方面的顺利进行。至1950年代初,形成了以画院、研究机构、展览馆、美协、美术院校、美术杂志等各种文艺团体和文化机构共同组成的新中国的美术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完整体系。在这几大类美术机构之外,还有一种现已消失的美术制度——美术公司机构,曾在50-70年代为新中国美术发展书写了另一种视觉文化史。本文以北京市美术公司三位画师的身份变迁为线索,采用民族志的历史写作方法,勾勒出一段围绕着国家形象的塑造展开的视觉文化史。通过该公司的画师对国家任务的完成,探讨当代中国美术中的一个面向:美术与政治的密切关系。这是20世纪中国美术的重要特征。本文所触及的是中国形象与艺术创作的关联、时代风云变幻中个体的命运,以及历史、图像、书写所构成的叙事网络和由此所折射的历史光影与城市记忆。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图书馆
讲座时间和地点:
2024/12/5 14:00-16:00 北京大学图书馆南配楼艺术鉴赏厅(本次活动采取线上报名方式,名额有限,先到先得。校外人员报名参加活动,需自行解决入校和入馆事宜。报名链接:https://www.wjx.cn/vm/rqTnoLI.aspx#)
信息来源:北京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