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预告】莫高窟第98窟于阗国王供养人像:跨文化视觉与王权象征

主讲人:

史瀚文(Neil Schmid)   敦煌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主讲人简介:

史瀚文 Neil Schmid,敦煌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自2018年以来,担任敦煌研究院信息与敦煌学中心、丝绸之路与敦煌比较研究中心研究员。同时也是德国波鸿鲁尔大学“佛教之路”项目(BuddhistRoad Project)的合作伙伴。曾在维也纳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杜克大学等美国多所大学任教。研究领域包括敦煌研究和丝绸之路研究,涵盖了佛教文献在仪式和艺术中的角色、中世纪的经济发展、密教、莫高窟的壁画以及建筑空间中的仪式美学等多个主题。目前进行的研究项目为“11世纪于阗与敦煌关系的调査”,以及“萨珊王朝的神圣王权观念在于阗文化中的影响”。

主持人:

唐健博   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内容摘要:

从公元五世纪到十四世纪,位于中国西北的莫高窟蕴藏了丰富的信息,描绘了欧亚大陆各种文化的流动与互动。施主画像尤其提供了大量关于施主的族群、区域间关系、政治以及社会与宗教地位的数据。在莫高窟墙壁上绘制的数千幅施主画像中,特别突出的是莫高窟第98窟中尉迟僧乌波(李聖天)的画像,他是于阗国王(约公元912至966年在位)及敦煌统治精英的盟友。学者们通常认为他的王室服饰完全具有中国风格,且国王是佛教王国的代表。然而,详细分析这幅画像显示情况并非如此。相反,他的服饰和相关的符号展示了一个高度一致的图像和饰物网络,主要源于伊朗,带有萨珊风格,突出“神圣荣耀”(xwarrah)这一王权核心概念。通过雕塑、印章、金属器物和来自伊朗与中亚的货币证据等各种视觉和物质资源,本讲座首次提出对尉迟僧乌波画像的全面修正分析。我展示了王室服饰和相关的装饰图案如何属于一种帝国合法性共享的视觉文化,以广泛的加冕符号为基础,跨越了巨大的地理和时间范围,且在10世纪的中国背景中仍具有权威性。鉴于我们对于阗非佛教方面的了解有限,这幅画像及其神圣图像对于重新审视于阗王国的主权概念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同时,这项详细研究确立了一个稳固的框架,帮助理解从克什米尔优陀婆罗王朝(公元855-1003年)毗湿奴雕像到日本平安时代(794-1185年)的兜跋毘沙門天像等不同现象如何借用这一源自萨珊伊朗的圣概念及王权视觉文化,显示了一个共享的“权力宇宙”。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佛教典籍与艺术研究中心

讲座时间和地点:

线下:2024/11/12  14:00-   北京大学外院新楼406室

线上:2024/11/12  14:00-   腾讯会议号:990-805-381   会议密码:241112

信息来源:北京大学

  • 主       管: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       办: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智力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
  • 出       版: 陕西出版传媒集团报刊有限责任公司
  • 编       辑: 《西部学刊》编辑部
  • 编辑委员会主任: 石鸣
  • 编辑委员会副主任: 叶子
  • 执行主编: 朱希良(上半月)赵良(下半月)
  • 编辑一部主任: 朱希良(兼)
  • 编辑二部主任: 赵良(兼)
  • 综合服务部: 李功(主任)付小梅(副主任)严丽洁
  • 数字出版部: 邢恬恬 袁宝燕
  • 责任编辑: 杨军 雷智勇 冯小卫 王宝林 张震 王军峰 杨超 王延河
  • 编辑部电话/传真: (029)88814750
  • 网       站: www.xbxkzz.com
  • 投稿邮箱: xbxkbjb@126.com

西部学刊杂志社版权所有

备案号:陕ICP备17004592号

社址:西安市吉祥路168号豪盛时代华城4号楼15A02

邮编:710065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