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
谢俊仁 香港德愔琴社副社长,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古琴导师
主讲人简介:
谢俊仁,香港琴人,香港中文大学民族音乐学博士。多年来积极参与古琴创作、打谱、教学和研究工作。其创作琴曲《双乙反调》被选为中国古琴考试六级选曲之一。研究范围包括明清琴曲的音阶与律制、苦音、粤乐七律、康熙十四律、以及古琴的音色与节拍等课题,曾发表有关论文四十多篇。谢氏为退休医生,退休后曾任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与香港演艺学院兼职讲师。现为本港德愔琴社副社长、以及中文大学音乐系古琴导师与副研究员。谢氏的个人唱片《一闪灯花堕》和《秋月清霜》于2001年和2011年出版,其《审律寻幽:谢俊仁古琴论文与曲谱集》于2016年出版。
主持人:
陈 均 北京大学副教授、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主任
内容摘要:
古琴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积淀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美学观点,追求诗画境界。现存的大量明清琴谱之中,不少已由琴人打谱,订定节奏,并翻译为五线谱或简谱(下称“现代乐谱”),让学者可以分析到琴曲的旋律与音阶特色,以及琴人惯用的节拍类别。不过,假若以古筝按现代乐谱把乐曲弹出来,得出的韵味未及古琴。部分原因,是琴曲的音色变化以及滑音运用,是现代乐谱未能详细记录,而古筝亦未能全面发挥的音乐元素。本讲座将以《关山月》、《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等传统琴曲为例,探讨这两个音乐元素在琴曲的重要性,以及两元素与其他元素互动时得出的特别效果,从而理解琴曲独特的表现方式,以及使用现代乐谱记录琴曲的局限。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图书馆
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昆曲)传承基地
讲座时间和地点:
2024/11/08 18:40-20:30 北京大学图书馆南配楼艺术鉴赏厅
(本次活动采取线上报名方式,名额有限,先到先得。校外人员报名参加活动,需自行解决入校和入馆事宜。报名链接:https://www.wjx.cn/vm/tpP24My.aspx#)
信息来源:北京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