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建构
沈正赋于《中国出版》2024年2期撰文提出研究观点:中国国际传播工作,既要具有融入全球信息传播共建共享机制的大格局与大视野,也要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土化发展要求相辅相成,同频共振。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中国国际传播的建设性工作需要厘清这样几个基本范畴和发展思路,即中国式现代化有别于西方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的本质所在、中国国际传播工作的基本理念与中国化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理念下的中国话语建构必须要考量的前提是,中国话语具有自己的形成规律及其内在规定性、中国要善于与世界开展文化交流和主体间对话,以及中国话语面向国际化建构的逻辑起点和根本出发点。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国际传播理念中,中国叙事体系建构主要体现为:中国叙事在呈现上要与西方叙事保持本来的差异化、中国叙事体系要按照中国式现代化的设计理念进行本土化定位、中国叙事体系要融入世界现代化的发展格局进行国际化建构。
数智环境下中国话语国际传播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杜森林、陈青山于《中国传媒科技》2024年7期撰文提出研究观点: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引起了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深刻改变了传统的媒体格局。中国一直将国际传播作为外宣工作的重点,如何打破长期以来话语权影响力式微、对抗式解读、负面的刻板印象、文化传播折扣以及受制于西方文化霸权等困境是当前国际传播需要加强探索和实践的主要问题。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搜集以及对外传播有关政策的分析、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传播发展的主要历程,以及中国国际传播取得的前期成就和主要困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传播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并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面临“他塑”“言微”“道阻”等困境。从提高国际传播综合实力、加强中华文化全球吸引力、增强中国形象友好度、巩固中国话语可信度以及强化国际舆论导向力五个方面提出纾困之策。以更好地应对数字环境下中国国际传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国际传播视域下中国话语的中国化表征与全球化表达
张立伟、曲锋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4期撰文提出研究观点:“话语"是来自马克思恩格斯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一个专用术语,话语理论具有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理论体系。话语权虽然属于软实力,但是软实力要依附于硬实力,没有硬实力的支撑与保障,软实力也就难以得到彰显和发挥。中国话语建构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语言、中国哲学思想、中国情结和其他中国元素和特征为基础,中国话语的中国化表征与全球化表达彰显了中国特色的治理逻辑。中国话语面向世界进行全球化建构与全球化传播的策略与路径选择,就在于通过建构中国话语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融入世界,实现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目的、体现中国话语的中国观、世界观及其方法论。
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的立场、要旨与路向
陈玉骢、罗健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年14期撰文提出研究观点: 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守正创新、开放包容、自信自强,反对在文化立场上的保守主义和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的要旨是把握民族复兴的构建前提,锚定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基础,彰显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价值。构建路向上,要植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次土壤,积极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强化学者的学术使命自觉,促进各学科交流融通形成中国特色;突破西方话语和叙事体系的桎梏,注重国际社会的话语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