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传统
肖伟光在《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4年10月10 日发表研究观点:作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一以贯之并不断丰富的文化传统是贯穿中华民族文化生命体的一条主线,是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被称为“中国式”的关键所在。从文化传统维度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好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文化传统是现代化路径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从文化传统维度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
(肖伟光,系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性伦理基础
廖小平在《新华文摘》2024年第14期撰文提出观点:“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既由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和本质要求所规定,还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性伦理”为底色。共同性伦理是基于共同的信念、共同的梦想、共同的文化、共同的价值、共同的命运等共同性并协调和处理共同体内部成员及共同体之间伦理关系的伦理。共同性伦理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伦理基础。
非均衡常态下促均衡: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发展
宋健、姜春云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5期撰文提出观点:非均衡性是人口发展的常态,往往表现为不同时期的人口问题。从“表里”两条脉络梳理1949年以来中国人口发展的认识演变及实践历程,表层脉络可概括为从“抑增长”到“促生育”,里层脉络可概括为从“总量调控”到“多维统筹”。基于现代化理论审视人口均衡发展,有助于探索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口均衡发展的基础和宏微观机制,当前面临的低生育率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外部主导型发展失衡,应从优化人口发展战略、提高人口治理能力和水平、提升个体主观能动性等方面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数字经济助力
[巴基斯坦]穆罕默德·阿西夫·努尔(Muhammad Asif Noor)于(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10-09)发文表明: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促进实体经济与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是一项重要议题,这在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得到了体现。这种深度融合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旨在实现工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运转、创新和竞争方式的全面转型。要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必须建立健全数字基础设施。这显示了拓展高速互联网接入的重要性,其对先进数字技术和服务的支持作用不可或缺。高速互联网的发展将弥合城乡之间的数字差距,确保所有地区都能从数字连接的进展中受益。数字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制造业、农业、医疗和教育等各个行业,其助力不限于基础设施建设。在不同行业,使用数字工具有助于有效提高效率、生产力和服务交付能力。
(穆罕默德·阿西夫·努尔(Muhammad Asif Noor),系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和平与外交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