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应坤,男,山东菏泽人,历史学博士,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文史哲》编辑部史学编辑室责任编辑、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青年教师联合会秘书长;美国纽约城市大学访问学者、香港岭南大学访问学者、香港岭南大学客座研究员、山东省伏羲尧舜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欧美同学会会员、山东省历史学会会员、邹平市梁漱溟乡村建设研究院研究员;《山东行政学院学报》《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期刊的栏目主持人和审稿专家。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的回信精神,以学术为本位,以创新为生命,不断发掘新的选题,认真组稿、审稿,探索展开新的学术争鸣,通过期刊引领学术创新,担负起新时代赋予期刊人的使命和责任;以科研为立足点,以教学为天大之事,创新生动多样的教学情境设置,激发学习热情,丰富学识修养,塑造品行品格,实现全面发展,始终保持科研前沿性和创新性,并将本专业的国内外前沿学术动态、学术方法、学术成果积极与学生交流沟通,通过课上集体探讨,课下读书会,“史通”学术沙龙、稷下风学术讲座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术激情,引导形成多读书、多撰文的学术习惯,指导多位研究生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学术论坛,课程作业在《历史教学问题》等期刊发表。
致力于中国思想文化史、美国中国学和中国近现代学术史研究。著有《吕后传》《王鸿一传略》《周自齐传》,在《史学月刊》《孔子研究》《民俗研究》《山东社会科学》《济南大学学报》《理论学刊》《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期刊发表文章二十余篇,其中CSSCI十余篇。相关论断与学术概念如“菏泽模式”“乡村建设运动中的两位梁先生”“村治思潮”“适应性动员”等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论文《“村治派”对近代中国乡村出路的理论思考》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史》2023年第12期全文转载;论文《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与中国引进外资前景分析》被国家级重大工程资助项目引用。
荣获山东省富民兴鲁(五一)劳动奖章、区域“拔尖人才”称号、山东省统战理论政策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地市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精神文明建设“文艺精品工程”优秀作品奖、软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
主持山东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近代乡村建设模式比较研究”,主持山东大学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研究专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文化主体性建设”,主持山东省高等教育人才研究会2024年度课题“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培养的要素供给和需求”,主持“20世纪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编年”“中国式现代化与近代中国思想史变迁研究”两项横向课题,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研究。
(本文原载于《西部学刊》2024年第13期封三)